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我市近年来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公益助残工作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全市上下合力,推动非遗文化“活起来”、助残事业“实起来”,为X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与民生温度。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文明办、市残联、团、市总工会、市妇联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区)文明办主任、残联理事长,各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残疾人创业基地负责人,相关公益组织负责人以及爱心企业代表等;刚才,市文明办、市残联、X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市残疾人创业基地分别就前期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工作开展情况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亮点成效,也指出了问题不足,提出了务实建议,讲得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的重大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将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有机融合,既是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增进残疾人_福祉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文化事业与民生事业协同发展、建设文化强市与幸福X市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高度、全局角度、长远维度,深刻把握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进工作的思想自觉、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是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非遗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民俗记忆、匠心技艺与民族精神。以本次千人缝制的非遗布老虎为例,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初为祈福避邪的民俗信物,历经数千年演变,已成为集刺绣、裁剪、布艺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瑰宝,不仅入选我市市级非遗项目,更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非遗项目12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8项、市级97项,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等8大门类,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6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 ……略…… 23家爱心企业主动联系市残联,表达了参与后续非遗助残项目的意愿。可以说,这项工作既是文化工作的“创新点”,也是民生工作的“增长点”,更是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正能量的“发力点”,对于提升市城市文化软实力与民生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结成效经验,把握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的实践规律
近年来,在、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县区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X市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下一步工作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打造融合发展“新品牌”
我们坚持“以活动聚人气、以品牌树影响”,围绕各类非遗项目,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文化性与公益性的特色活动,让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从“零散实践”走向“系统推进”。除本次“千人共同缝制非遗布老虎基尼斯认证挑战”活动外,近年来我们还先后开展了“非遗剪纸助残行动”“皮影技艺进残疾人之家”“传统编织公益培训”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一项目一活动、一季度一主题”的活动机制。比如202x年在县开展的“非遗剪纸助残行动”,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老师担任指导,面向该县80名残疾人士开展为期15天的剪纸技能培训,共创作剪纸作品300余幅,其中120幅作品在市文化中心举办的“非遗助残剪纸展”中展出,部分作品通过线上平台销售,为残疾学员带来人均1200元的收入;202x年在区开展的“皮影技艺进残疾人之家”活动,组织皮影戏非遗传承人走进5个残疾人之家,教授残疾人士皮影制作与表演基础技艺,组建了全市首支“残疾人皮影表演队”,该表演队已在社区、学校开展公益演出28场,观看人数达3000余人次,不仅让残疾人士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更让皮影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据统计,202x年以来,我市共开展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活动46场,参与残疾人士达1800余人次,带动830名残疾人士通过非遗手工制作实现灵活就业或增收,相关活动多次被省级媒体报道,“非遗助残”已成为我市文化民生领域的一张亮眼名片。
(二)以部门协同为支撑,构建融合发展“新机制”
非遗传承涉及文化、宣传等部门,公益助残涉及残联、民政等部门,要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我们坚持“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了由市文明办牵头,市残联、团、市总工会、市妇联共同参与的“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工作协调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市文明办负责统筹协调、宣传动员,将非遗助残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市残联负责残疾人_组织、技能培训与就业对接,建立残疾人士非遗技能人才数据库;团负责志愿者招募与组织,为活动提供人力支持;市总工会、市妇联负责动员职工、妇女_参与活动,拓展非遗手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同时,协调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调研,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本次布老虎活动筹备过程中,市文明办牵头制定活动方案,协调媒体资源开展宣传;市残联从全市残疾人创业基地中筛选出3家具备手工制作能力的基地,负责材料包初加工与残疾人士组织;团招募了200名志愿者,负责活动现场引导、技艺辅助等工作;市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妇女之家”等平台宣传活动,动员女性市民参与制作与义卖。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确保活动从筹备到实施全程顺畅有序。,我们还推动县区建立相应协调机制,目前全市7个县(区)均已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市级统筹、县区落实”的工作格局,为融合工作的常态化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以社会参与为基础,汇聚融合发展“新合力”
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是社会性工作,需要广泛动员企业、公益组织、市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我们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优势,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体系。在企业参与方面,我们积极对接文化企业、爱心企业,为非遗助残项目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支持。比如X家居购物中心作为本次布老虎活动的举办地,免费提供了20xx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并出资5万元用于活动物料采购;X文化传播公司为活动提供了专业的直播设备与技术人员,助力活动线上传播;X商贸公司与市残疾人创业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负责非遗手工艺品的包装设计与线上销售,202x年以来已帮助销售布老虎、剪纸等非遗产品1.2万件,销售额达86万元。在公益组织参与方面,我们与市爱循环公益服务中心、令火青年等12家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些组织不仅负责活动策划执行,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比如市爱循环公益服务中心建立了“非遗助残产品义卖平台”,每月组织一次线下义卖活动,目前已举办义卖活动24场,筹集公益资金48万元,全部用于残疾人技能培训与生活帮扶。在市民参与方面,我们通过“线上报名+线下体验”的方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非遗制作与公益行动,比如本次布老虎活动线上报名通道开启后,1小时内1000个参与名额全部报满,活动现场有300余名市民主动留下联系方式,表达了长期参与非遗助残活动的意愿。据统计,目前我市已有56家企业、23家公益组织、30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工作,社会力量已成为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聚焦重点任务,推动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工作走深走实
当前,我市非遗传承与公益助残融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足:比如非遗项目与助残需求的对接不够精准,部分非遗项目因技艺复杂、制作周期长,不适合残疾人_学;残疾人非遗技能培训的系统性不强,缺乏长期跟踪服务;非遗手工艺品的市场渠道不够畅通,存在“产销脱节”现象;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部分企业、市民对非遗助残工作的认知度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聚焦重点任务,强化举措、补齐短板,推动融合工作从“有成效”向“高质量”转变。
(一)健全非遗传承人才培育体系,为融合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也是公益助残的关键。我们要构建“传承人引领、残疾人参与、专业人指导”的人才培育体系,让更多人懂非遗、传非遗,让更多残疾人士会技艺、能就业。一是建强非遗传承人梯队。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对现有156名各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分类管理,优先支持擅长手工制作、且愿意参与助残工作的传承人开展传活动;建立“老带新”传承机制,要求每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至少带3-5名徒弟,其中至少1名残疾人士徒弟,对完成传承任务的传承人给予每年5000-10000元的补贴。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吸引有手工技艺基础、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计划202x-2025年新增非遗传承志愿者500名,其中残疾人志愿者100名。二是优化残疾人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以往“短期集中培训”的模式,推行“基础培训+进阶培训+跟踪指导”的全周期培训体系:基础培训主要面向零基础残疾人士,开展为期7-10天的非遗技艺入门培训,重点教授简单易学的裁剪、缝制、编织等技能,计划每年培训800名残疾人士;进阶培训面向有一定基础的残疾人士,开展为期1-2个月的专项技能培训,邀请专业传承人授课,提升技艺水平,计划每年培训300名残疾人士;跟踪指导由市残疾人创业基地负责,为培训合格的残疾人士提供为期6个月的技术指导和就业帮扶,确保他们能稳定掌握技艺、实现就业。同时,根据残疾人士的身体状况与兴趣特长,精准匹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