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总结前期我市城区河道治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效,系统分析当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精准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压实各级责任,推动城区河道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性、根本性改善,切实提升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生活幸福感和环境安全感。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生态环保工作的领导同志,市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河道治理工作的负责同志,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等相关市直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各城区街道办事处(X街道、X街道、街道)、近郊镇、X镇、X镇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市城管局环卫站、河道管理所、各基层保洁中队负责人。刚才,市城管局详细汇报了前期城区河道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就河道水质监测数据及污染防治建议作了补充发言,X街道、X镇也结合辖区河道治理实际谈了经验做法和下一步计划,大家的发言既客观总结了成绩,也坦诚指出了问题,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都完全同意,希望各单位、各部门会后认真对照发言内容,结合自身职责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价值
_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的重要功能,更是展现城市形象、承载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载体。我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区共有大小河道条,总长度达公里,涵盖X渠、X渠、渠等主要河渠,这些河道串联起城区个居民小区、X所学校、家企业,直接关系到万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城区河道综合治理,不是简单的“清理垃圾、改善外观”,而是践行_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工程,必须从高度、全局角度、民生维度深刻把握其重要意义。
一是抓好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是践行_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答题”。的以来,以_同志为核心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美丽中国”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对河道治理、水环境改善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先后实施了轮碧水保卫战、项水环境治理工程,但从实际情况看,城区河道 ……略…… 脏乱差”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城区%以上的河道实现“河面无漂浮物、岸线无垃圾”,其中X渠、X渠等重点河道的环境改善尤为明显,成为群众休闲打卡的“新景点”。
(二)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初步建立,治理工作合力逐步形成
河道治理涉及城管、生态环境、住建、水利等多个部门,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前期工作中,我们注重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了“牵头抓总、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印发《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市城管局负责河道垃圾清理、日常保洁;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河道水质监测、污染源头排查;市住建局负责城区雨污管网改造、污水截流;市水利局负责河道水量调控、堤防维护;各街道(镇)负责辖区内河道的属地管理、群众宣传,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每月召开一次河道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由市城管局牵头,各相关部门、街道(镇)汇报工作进展、交流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措施。202x年以来,共召开联席会议次,协调解决河道清淤、管网改造、垃圾清运等问题个,其中涉及多部门协作的问题个,均得到有效解决。比如,针对渠周边居民区污水直排问题,市住建局牵头实施管网改造工程,市城管局配合清理河道垃圾,市生态环境局跟踪监测水质变化,各部门联动推进,仅用天就完成了米管网改造,彻底解决了污水入河问题,使该河段水质在个月内从V类提升至IV类。三是强化基层协同配合,各街道(镇)积极配合市城管局开展工作,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参与河道巡查和垃圾清理,累计发动基层力量人次,协助清理垃圾吨,发现并上报问题个,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治同步推进,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在做好垃圾清理的同时,我们注重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和污染源头防治,推动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一是建立常态化水质监测机制,市生态环境局在城区条主要河道设置了个水质监测点,其中重点监测点个、一般监测点个,每月开展次常规指标监测(包括pH值、溶解氧、COD、氨氮等项指标),每季度开展次全指标监测(包括项指标),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202x年以来,共出具水质监测报告份,其中达标报告份,达标率从年初的X%提升至年末的X%,特别是渠、渠的氨氮含量从mg/L下降至mg/L,溶解氧含量从mg/L提升至mg/L,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二是深入排查污染源头,组织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各街道(镇)开展“拉网式”污染源头排查,重点排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共排查出污染源头个,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问题个、生活污水直排问题个、养殖废水入河问题个,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改个,整改完成率达%。比如,针对镇辖区内某企业偷排工业废水的问题,市生态环境局依法对该企业处以万元罚款,并责令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目前该企业已完成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彻底解决了该企业对渠的污染问题。三是开展河道生态修复试点,在渠、渠选取段总长公里的河道开展生态修复试点,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种植物,共计平方米)、投放微生物制剂(共计公斤)、建设生态浮岛(座,总面积平方米)等措施,提升河道自净能力。试点区域的水质在个月内提升了个等级,水生生物种类从种增加至种,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四)群众宣传引导工作持续加强,社会参与氛围日益浓厚
河道治理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注重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开展多形式宣传活动,市城管局、各街道(镇)通过悬挂横幅(条)、发放宣传资料(份)、设置宣传展板(块)、举办主题讲座(场)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环保知识,累计覆盖群众万人次。比如,街道在社区举办“保护河道环境,共建美丽家园”主题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余名居民讲解河道污染的危害和保护方法,现场发放宣传资料份,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市发布”“市城管局”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河道治理工作动态、成效展示、环保倡议等内容条,其中短视频条,总阅读量达万人次,点赞量万次,转发量万次,有效提高了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三是建立群众监督举报机制,设立河道环境问题举报电话和线上举报平台,鼓励群众对向河道乱扔垃圾、排放污水等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元至元的奖励。202x年以来,共接到群众举报起,其中有效举报起,处理完成起,奖励群众人次,发放奖金元,通过群众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一批河道环境问题,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参与河道治理的积极性。
三、正视问题不足,清醒看到城区河道综合治理的短板弱项
在肯定前期成效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与“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要求相比,与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从近期督导检查和日常工作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治理成果难以长期巩固
前期治理工作更多集中在“集中整治、解决眼前问题”上,而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部分河道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一是日常巡查频次不足,虽然明确了各片区保洁人员的巡查职责,但由于人员数量不足(目前城区河道保洁人员人均负责公里河道,远超合理负荷的公里/人),部分偏远河段、背街小巷附近的河道巡查频次较低,每周仅巡查次,难以及时发现和清理垃圾。比如,镇辖区内的渠下游河段,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202x年下半年曾多次出现垃圾堆积问题,最长一次堆积时间达天,直到群众举报后才进行清理。二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对河道保洁人员的考核主要以“垃圾清理量”为指标,缺乏对“河道保洁质量、问题发现效率、群众满意度”等综合指标的考核,导致部分保洁人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对一些细小垃圾、隐蔽区域垃圾清理不彻底。同时,对各部门、街道(镇)的河道治理工作考核尚未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奖惩挂钩不紧密,导致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推进不力。三是资金保障机制不稳定,河道治理和日常维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市河道治理资金主要依赖财政临时拨款,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202x年,因财政资金拨付延迟,导致渠的清淤工程推迟了个月开工,X台老化的打捞设备未能及时更换,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正常推进。
(二)部分区域治理不彻底,“脏乱差”问题仍有反弹
虽然大部分重点河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部分偏远河段、城乡结合部河道的治理仍不彻底,“脏乱差”问题时有反弹。一是垃圾清理不彻底,部分河道存在“河面清理、岸线遗留”“上游清理、下游堆积”的现象,比如街道与镇交界处的渠河段,因属于“两不管”区域,岸线垃圾清理不及时,202x年以来累计清理岸线垃圾吨,但仍有X%的区域存在零星垃圾。二是清淤疏浚工作滞后,目前我市仅对渠、渠等条重点河道开展了清淤疏浚,其余条河道自年以来未进行过系统清淤,河道淤积严重,部分河段淤积深度达米,不仅影响河道行洪能力,还导致水质恶化。比如,镇辖区内的渠,因长期淤积,河道断面缩小X%,202x年汛期曾出现短时积水现象,影响周边户居民出行;同时,淤积物中的污染物释放,导致该河道氨氮含量长期超标,202x年有个月水质为劣V类。三是岸线整治不规范,部分河道岸线存在“乱搭乱建、乱种乱养”的问题,比如街道辖区内的渠沿岸,有户居民在岸坡上搭建简易棚屋、种植蔬菜,不仅破坏岸线生态,还向河道排放生活污水和农药残留,影响河道水质。虽然前期已拆除违建平方米,但仍有X处违建未拆除,整治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
(三)部门协同联动不够顺畅,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虽然建立了部门协同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部门之间仍存在职责不清、配合不力的问题,影响了治理工作效率。一是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对于一些交叉领域的工作,如河道岸线的“乱搭乱建”整治,涉及城管、住建、街道(镇)等多个部门,但由于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出现“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202x年,渠沿岸的处违建因部门职责争议,整治工作拖延了个月才完成。二是信息共享不及时,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水质监测数据、垃圾清理情况、污染源头排查结果等信息未能及时互通,导致工作衔接不畅。比如,市生态环境局在渠监测到水质异常后,未能及时将数据反馈给市城管局和街道,导致市城管局未能及时调整清理方案,街道也未能及时排查周边污染源头,延误了问题解决时机,使该河段水质超标问题持续了周。三是联动处置效率不高,对于一些复杂的河道环境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合处置,但由于缺乏快速响应机制,往往需要多次协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