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决策部署,总结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取得新突破。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分管生态环境工作的负责同志,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乡镇、村代表。刚才,X区、X县、X乡等地区作了汇报发言,分享了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得都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我都表示赞同,希望大家相互学借鉴,将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落到实处。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意义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 ……略…… 施,日处理污水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人口分散的村庄可采用分散式处理,乡村推广“小三格+人工湿地”模式,户均投资元,维护简单、效果良好。二是注重与乡村建设相衔接。将污水治理与农村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统筹推进,市县将污水管网与改厕同步实施,避免重复施工,节省资金万元。三是强化规划引领。各区县要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区规划到202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污水治理全覆盖,分年度实施个村,目前已完成个村,占规划任务的X%。
(二)强化工程建设,确保质量与进度并重
要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确保治理工程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一是严格建设标准。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规范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市组织专家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导则》,对管网铺设、处理工艺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设施建设规范统一。二是加强施工管理。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责任,实行全过程监管。县推行“一项目一专班”制度,每个工程配备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对隐蔽工程实行“一验收一拍照”,今年以来开展质量检查次,发现并整改问题处。三是加快建设进度。各区县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时完成治理任务。县将治理任务分解到季度,每月调度进展,目前已完成年度任务的%,超额完成个村;区创新采用EPC模式,引入专业团队实施,工程进度较传统模式提高%。
(三)健全长效机制,提升运维管理水平
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运维管理机制,避免“重建轻管”。一是明确运维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理”原则,探索多种运维模式。有条件的村庄可委托专业机构运维,市区与环保公司合作,由企业负责个村设施运维,专业化管理率达X%;规模较小的村庄可由村集体或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乡村成立运维小组,配备名专职管理员,年运维成本万元,保障设施正常运行。二是完善资金保障。建立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各区县按比例配套,县今年投入万元,同时引导村民缴纳适当费用,增强运维意识,村村民每人每年缴纳元,用于设施维护。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将运维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建立“日常巡查+季度考核+年度评估”机制。市开发运维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设施运行状态,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今年以来发出预警信息条,处置率%;县对运维考核优秀的村庄给予万元奖励,对不合格的扣减运维经费,推动责任落实。
(四)注重资源化利用,提高治理综合效益
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一是推广农业利用模式。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果园施肥等,县镇村将污水经处理后用于黄花梨灌溉,年节约灌溉用水万吨,减少化肥使用X%,果品品质提升,亩均增收元。二是发展生态产业。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周边空间建设人工湿地,种植经济作物,乡村在人工湿地种植芦苇、莲藕等,既净化水质又增加村集体收入万元。三是开展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市在县村建设示范项目,集成“污水处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X万元,成为乡村振兴新亮点。
三、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落地见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各区县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责、乡镇落实”的工作机制。市级层面要做好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各区县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将任务分解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