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在全市临时救助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25-07-28 10:43:19 妙笔智库

  同志们:

在全市临时救助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临时救助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总结前一阶段全市临时救助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临时救助工作的精准性、时效性和规范性,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分管领导、市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各区分管领导、民政局局长、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和为民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等。刚才,X区、X县、X街道、X镇作了汇报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临时救助工作中的特色做法和成效,讲的都很实在、很具体,也很有借鉴意义,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切实增强做好临时救助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临时救助工作作为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临时救助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政策宣传覆盖面持续扩大,群众知晓率显著提升

  一是宣传方式多样化,政策入脑入心。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宣传渠道,通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张贴公告、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微信公众号、村民微信群、广播喇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临时救助政策。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达5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手册20余万份,在各行政村(社区)设立政策宣传公开栏3000余个,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政策解读文章12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X县还创新推出了“政策宣传 ……略…… 、社保缴纳等情况,防止错保、漏保。今年以来,全市通过信息比对发现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300余起,有效提高了救助的精准性。

  三是救助资金发放及时高效。对于审核通过的救助申请,各地加快资金拨付速度,确保救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X市建立了临时救助资金“绿色通道”,对紧急情况的救助申请,实行“先救助、后补办手续”,确保困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帮助。今年上半年,全市临时救助平均办理时限从原来的7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其中紧急情况救助实现了24小时内办结,共为2.5万余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80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四)监督管理力度持续加大,救助工作公信力不断提升

  一是监督渠道全面畅通。各地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公开栏等方式,畅通监督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监督。X区在网站开设了“临时救助监督专栏”,公开救助政策、救助对象名单、救助资金发放情况等信息,群众可以随时查询和监督。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安排专人负责受理群众举报,对举报线索及时调查核实。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群众关于临时救助工作的举报120余件,均已全部调查处理完毕,处理结果也及时向举报人反馈。

  二是违规行为查处严厉有力。对在临时救助工作中出现的虚报、隐瞒、伪造等骗取救助资金的行为,各地坚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坚决严肃处理。X县今年查处了一起村干协助亲属虚报家庭收入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案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纪处分,并追回了骗取的救助资金5000余元。通过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有效维护了临时救助工作的严肃性。

  三是全过程公开透明。各地严格执行临时救助全过程公开制度,从申请受理、审核调查到审批发放等各个环节都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救助工作在阳光下运行。X镇每月将临时救助对象名单、救助金额等信息在镇、村两级公开栏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接受群众监督。今年以来,全市临时救助工作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救助工作的公信力不断提升。

  二、正视问题,深刻认识当前临时救助工作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虽然我市临时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政策宣传仍有盲区,部分群众知晓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宣传方式存在局限性。虽然各地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但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宣传效果仍不理想。X镇部分偏远村庄由于交通不便,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的频率较低,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宣传方式也因网络信号差而难以覆盖,导致这些地区的部分群众对临时救助政策了解不多。X区流动人口较多,他们流动性大,传统的宣传方式难以有效触达,部分流动人口因不了解政策而错过了救助机会。

  二是宣传内容针对性不足。目前的政策宣传大多是通用性内容,对不同类型困难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够。比如,对于因突发意外事故导致困难的群众,他们更关心救助的标准和办理时效,但宣传中这方面的内容不够突出;对于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_,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弱,但宣传材料中缺乏更通俗易懂的解读方式。

  (二)主动救助能力有待加强,救助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

  一是排查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的排查不够深入细致,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X街道部分网格员在走访过程中,只是简单询问情况,没有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导致一些需要救助的群众没有被及时发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掌握的困难群众信息不能及时互通,影响了排查的全面性。

  二是主动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少数干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主动上门服务方面积极性不高。X县部分村干部认为主动帮助群众办理救助申请会增加工作量,对一些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没有主动上门协助,而是等待群众自己来申请,导致部分困难群众因不了解流程或行动不便而未能及时获得救助。

  (三)救助程序还需进一步优化,工作效率有提升空间

  一是部门协同不够顺畅。临时救助工作涉及民政、财政、医保等多个部门,但目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存在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的现象。X区有群众反映,在办理临时救助过程中,需要到多个部门开具证明材料,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导致群众重复跑路。

  二是办理时限仍需缩短。虽然各地都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但在一些复杂案件的办理中,由于需要调查核实的信息较多,办理时间仍然较长。X镇一起因家庭多人患重病导致困难的救助案件,从申请到审批完成用了10天时间,虽然符合规定时限,但群众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

  (四)监督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监督力量相对薄弱。各地负责临时救助监督工作的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全面监督的需求。X县民政局负责监督工作的仅2名工作人员,面对全县大量的救助案件,难以做到逐一核查,导致部分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失信惩戒机制不够完善。对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行为,虽然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中,处罚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部分群众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通过虚报、隐瞒等方式骗取救助资金。

  三、精准发力,全面提升临时救助工作质量和水平

  针对当前临时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加大宣传力度,实现政策知晓全覆盖

  一是创新宣传方式。在继续做好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推广县“政策宣传小喇叭”和区线上申请渠道的经验,鼓励各地开发临时救助政策宣传小程序、短视频等,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同时,在偏远农村地区增设宣传点,定期组织宣传车巡回宣传;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企业、工地、出租屋等地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确保政策宣传无死角。

  二是增强宣传针对性。针对不同_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宣传内容和方式。对于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_,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讲解服务,制作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宣传材料;对于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利用用工单位的班前会、微信群等进行宣传,重点讲解救助申请的条件和流程。同时,定期开展政策宣传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现场咨询、案例讲解等方式,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力争到年底,全市临时救助政策群众知晓率达到95%以上。

  (二)健全主动救助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

  一是深化重点人群排查。进一步完善驻村工作队、村“两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