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商教育发展大计,既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反思,更是面向未来的谋篇布局。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之本,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殷切期盼,肩负着为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当前,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下面,我围绕五个重点方面,谈几点意见。
一、铸魂育人强根基,让立德树人扎根教育沃土
(一)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筑牢信仰之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当前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部分课堂陷入“填鸭式”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共鸣;课程设计缺乏时代性,未能将鲜活的中国故事融入教学。破解这些难题,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一方面,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景模拟、辩论研讨等形式,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浸润学生心灵;另一方面,挖掘各学科育人元素,将工匠精神、科 ……略…… 仍存在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繁琐、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资源匮乏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要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探索“普特融合”模式,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教育;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三)破解择校难题,推动就近入学。“择校热”背后折射出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部分学校通过“掐尖招生”制造教育焦虑,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要根治这一顽疾,需从制度层面发力: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监管;推进学区制改革,通过强弱校合并、组建教育共同体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学校协同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引导,扭转家长的“唯名校”观念,营造理性的教育生态。
三、改革创新激活力,让教育发展迸发强劲动能
(一)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时代需求。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现有课程体系仍存在内容陈旧、学科壁垒森严等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知识在课程中占比不足;学科之间缺乏整合,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此,需推进课程重构: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如“城市生态”“智能生活”等,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设拓展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空间;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二)创新评价机制,破除唯分痼疾。“唯分数论”长期束缚教育发展,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要打破这一困局,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学生层面,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涵盖品德发展、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维度;在教师层面,改变以升学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方式,将师德师风、课程创新、学生成长纳入评价范畴;在学校层面,建立增值性评价机制,关注学校发展的进步幅度,激发办学活力。
(三)推进智慧教育,赋能教学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仍停留在“表面应用”阶段:部分学校将多媒体设备沦为“电子黑板”,智慧课堂缺乏深度互动。要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从三个方面突破: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情况,实现精准教学;开发虚拟仿真、AI助教等教学工具,增强学体验;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培养既懂教育又善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四、强师兴教固根本,让师资队伍成为教育脊梁
(一)提升师德修养,涵养教育情怀。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但个别教师存在有偿补课、歧视学生等失范行为。涵养师德需多管齐下: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优秀教师事迹宣讲,引导教师坚守育人初心;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同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
(二)强化专业成长,锤炼过硬本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制约教育质量提升: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双减”政策下的课堂变革;青年教师缺乏系统培养,成长周期较长。对此,需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针对新教师,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帮助其快速成长;针对骨干教师,搭建研修平台,支持其开展教学研究;针对全体教师,定期组织新课标、新技术培训,推动教学能力迭代升级。
(三)优化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教师队伍管理存在“重约束轻激励”现象:职称评聘竞争激烈、岗位晋升渠道单一,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要破解这一难题,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县管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