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当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蓝天保卫战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不仅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任务,更是守护群众呼吸_、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召开这次推进会,目的是为了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逐步改善空气质量。XX区党员干部树牢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锚定目标、凝聚合力,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这场关乎民生福祉、城市未来的生态硬仗。下面,我围绕五个方面,谈几点意见。
一、锚定攻坚方向,以系统思维构建“一盘棋”治理格局
(一)把握政策导向,校准防治“坐标系”。大气污染防治必须紧跟上级部署,吃透政策精神。要对标市上“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刻领会“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核心要义。特别是针对近期市里提出的“空气质量巩固提升专项行动”,要逐条逐项细化分解任务,把“PM2.5浓度持续下降、臭氧污染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削峰降频”等目标转化为 ……略…… 执行国六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加大路检路查力度,严查超标排放、冒黑烟等违法行为。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绿色出行创造条件。在交通管理方面,优化交通组织,实施高峰时段限行、重点路段禁行等措施,减少机动车怠速和频繁启停造成的污染。此外,还要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_,严禁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和作业区域。
(三)面源防治要“细处着手”。扬尘、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在扬尘治理上,要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加强对施工围挡、物料覆盖、洒水降尘等措施的监管,对不达标的工地一律停工整改。道路扬尘治理要增加机械化清扫频次,提高清扫质量。餐饮油烟治理要督促餐饮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备,并定期清洗维护,确保达标排放。对于露天焚烧问题,要加大巡查力度,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摒弃焚烧陋习。
三、深化科技赋能,以创新驱动提升“战斗力”。
(一)搭建智能监测“天罗地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在重点区域、敏感地段加密布设监测站点,实时掌握污染物浓度变化。建立大气污染溯源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污染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将监测数据与环保执法、应急管理等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提升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
(二)推广先进治污“硬核技术”。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比如,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推广使用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高效治理技术;在工业废气治理方面,鼓励企业采用脱硫脱硝一体化、除尘超净排放等新技术。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帮助企业了解最新治污技术,提升污染治理能力。此外,还要加大对本地环保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治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打造智慧管理“中枢大脑”。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智慧管理平台,整合监测、执法、应急等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和精准调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污染趋势进行预测预警,提前制定应对方案。通过平台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进展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四、健全长效机制,以制度保障筑牢“防护墙”
(一)完善法规制度“工具箱”。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填补制度空白。明确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标准和_要求,细化处罚措施,增强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法规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制度始终适应防治工作需求。同时,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企业和群众的环保法治意识,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监管执法“新模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提高执法检查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合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执法力量,形成执法合力。充分运用在线监控、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提升执法监管效能。加大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罚,形成强大的执法震慑。同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三)构建多元共治“大格局”。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鼓励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加大环保投入,主动开展清洁生产。通过设立举报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畅通群众监督举报途径,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组织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