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202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多次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x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x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经济学概念的重大术语革命,是彰显新时代我国实现生产力新的质性跃迁、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话语表达,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究、系统研究。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从历史唯物视角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迄今,我国已根本性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境况,生产力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持续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破百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入1万美元台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社会主义 ……略…… 命的力量”。但科学技术并不构成独立要素,而是须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相结合,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发展形态等诸方面系统性动态演化。与此相对应,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必然内在要求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动态演化。由此,生产力发展具有系统性特征,是科学技术、生产力要素及其催生的产业、产业体系,乃至与之关联的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全面革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导源于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生产力系统性质性变迁。对其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释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新”,突出强调以数智化为显著特征的关键性、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这一核心要素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催生新的要素质态与功能,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井喷式涌现,新的结构体系方兴未艾。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力新的系统性质性飞跃,契合高质量发展主题,将最终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动能、竞逐赛道、竞争位势的“质”性跃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我们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阐释科技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质性跃迁过程及其质态革新,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新质”变革。从微观层面看,数智化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要素的“新质”革命,并加速要素创新性配置。就要素的质态变革而言,劳动者正转向新型劳动者,以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为标志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评判劳动者素质水平的依据;劳动资料正转向新型劳动资料,智能化、平台化、共享化、集成化、去中心化等特征加速嵌入劳动工具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正转向新型劳动对象,技术裂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拓展要素范畴,新材料、新能源广泛应用,数据自身已成为关键要素。就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而言,导源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_,新型质态的要素组合方式正发生革命性变迁,打破机构及空间等边界,要素的交叉融合、协同整合在实践中层出不穷,1+1>2的质效提升效应,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表征之一。从中观层面看,新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质态变革,显性地表现为“业态—产业—产业体系”的系统性“新质”革命。数智化技术创新广泛_于产业发展各领域,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加速向定制化柔性生产转型,产业组织模式从“竞争—垄断”加速向“竞争—协同共享”转变,产业运营模式从生产型制造加速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云平台等支撑下,技术_性突破创新、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日趋明显,产业边界愈益模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被持续催生。新兴战略产业、未来产业无疑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修课”,不能偏废,更不能脱离阶段性条件一哄而上、制造“泡沫”。从中长期看,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交替演进、互促共生,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叠加裂变,客观上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经济活动日益强调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链条系统性整合,产业链式集群、融合集群发展,系统性集成成为价值创造的新模式。从宏观层面看,系统性的生产力“新质”跃迁,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高质量发展主题高度契合。作为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整体迈入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意味着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破解“卡脖子”问题,并加强全球重要科技领域和前沿交叉领域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力争加快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此基础上,筑牢我国经济发展根基、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安全性、可靠性,形成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新质生产力正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主导,催生“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依托数智化全面深度融合,_传导至整个经济社会,形成复杂的协同裂变生态,从而牵引推进我国整体迈向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关键是看由谁主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引致的产出结构优化、产品品类丰富化、消费场景创新化、服务场景便利化、平台资源共享化,能够更好地回应和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和高品质生活追求;所引致的物质技术质效提升,不仅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奠定了基础,也伴生着新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大的实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须从“解放”和“发展”两个方面系统谋划。“解放”意味着坚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环节,目的在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发展”意味着坚持_机制完善、创新,目的在于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难点、创造良好的发展生态。改革必然指向“全面深化”,既须激发经济创新活力,又须维系社会公平有序,涉及关联制度及其组合关系的解构与重塑,是“破”与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下一篇:乡人代会闭幕式书记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