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当前,面对农村老龄化的实际,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层面正积极应对。除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推动之外,关键还在于各地的实践创新。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从乡村治理角度切入,不断推进“党建+农村养老”方面的创新实践。虽然这些地方在“党建+农村养老”模式的组织方式和形式上各有千秋,但其核心要义和价值指向是趋同的,都有助于破解农村养老难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的典型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要求。因此,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要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的基本原则。实施“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是应对农村老龄化,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途径,其具体实施和组织形式应不拘一格。目前比较有特色的“党建+农村养老”实践创新有以下几种。
(一)“党建引领+站点建设”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党建引领+站点建设”这种实践主要特点是以党建引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优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精准界定服务对象,以养老服务促进党建、以党建引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例如,北京市密云区为精准开展互助养老服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乡镇(街道)和村党支部组织全 ……略…… 昌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在于构建“党建+农村养老”服务考评体系,将该项工作纳入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村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内容,压实各层级责任,鼓励和指导村委会、党员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为农村老年人_构建起强有力的关爱服务体系,以此助力破解农村老龄化治理难题,并在活动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
二、“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如何化解基层矛盾,促进乡村科学、有序、有效治理;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广大农村老年人对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望,这是考验党组织办好农村的事情,促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试金石。因此,加强党对农村养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乡村治理、农村养老工作的重要保障。“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不论其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引领、倡导、整合与协调作用,进一步理顺了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激发了农村地区广大群众的村居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增强了乡村治理共同体意识,促使广大群众自觉主动地融入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动党建、农村养老、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达成乡村有效治理的价值旨归。从现实来看,“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不仅符合扎根于农村大地的实际,更重要的是推动党建、农村养老、乡村治理三者的融合发展。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为目标和任务,以农村养老难题破解、农村老龄化应对、乡村有序治理为落脚点,可以真正达成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价值旨归。通过创新探索“党建+农村养老”模式,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了服务阵地向乡村老年人家庭延伸、向满足农村特殊老年人服务需求下沉,不断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党旗红”托起了“夕阳红”,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开创了农村养老工作的新局面。这不仅在农村养老服务打开了党建工作与农村老年人现实需求相结合的新局面,也壮大了农村养老产业,又可以起到美化乡村、端正乡村风气,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另外,在“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中,把党支部、党员锻造为满足乡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实施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和主力军,使得具有乡土特色又更接地气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序发展。党建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实现了乡村老年人养老更有依靠、有保障、有尊严,不仅化解了家庭因为老年人养老问题带来的不和谐,还化解了代际矛盾,增进了家庭和谐和美,促进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等多方面的融合,从而实现了乡村有效治理的价值旨归。
(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创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局面。面对新时代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需要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农村养老问题。如何实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养老服务需求有保障、有尊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科学规划,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破解农村老龄化难题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上述地方的创新实践充分表明,通过“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把党建工作内容、工作阵地、工作对象等与乡村老年人需求对接和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体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可以较好地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所开展的党建工作,其对象并不局限于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而是更加聚焦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聚焦他们对晚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建+农村养老”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党建常规性工作的有序推进,还把党建工作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实现了党建引领农村养老工作的同时,又将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需求、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使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从“要我应对”逐步向“我要应对”转变,以应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组织方式的灵活性、组织形式的新颖性来逐步破解新时代农村养老难题,实现了农村老龄化应对方式、应对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开创了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新局面。
(三)拓展农村党建阵地建设,构建农村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上述的创新实践为农村老年人去哪儿养老,怎么实现养老不出村,就近、就便安享幸福晚年提供了典型范例。把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党建的一部分,把农村养老服务的场所作为党建工作的新阵地,调动农村党员和村民等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增强其自治意识和自主意识,促进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等融合发展,实现了党建和农村养老工作的一体化推进。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党建的引领作用,开拓了农村党建工作对象、内容、场所和方式的新阵地,也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激发了各地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营造出农村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破解农村养老现实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的小事就是党的大事。通过上述的创新实践,不仅有助于解决部分农村留守、高龄、独居、特困老人的“身边”“床边”“周边”缺少服务的现实难题,在乡村治理进程中也可以逐步改善农村养老资源少、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等状况,而且在解决诸多难题中激发起基层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融洽党群、干群和家庭代际的关系,营造农村尊老孝亲的浓厚氛围,在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逐步破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治理难题,促进社会和谐和乡村新风貌的正向发展,营造出乡村治理的新气象。总的来看,“党建+农村养老”的创新实践,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乡村、向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下移、下沉,加强预防和化解农村养老问题引发的一些风险和矛盾,还可以实现党建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聚焦农村特殊老年人养老现实需求,在党建工作的内容中加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