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纠治“微腐败”问题作一交流,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纠治“微腐败”的基本态势,二是“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三是打赢纠治“微腐败”攻坚战的对策。
一、讲一讲当前纠治“微腐败”的基本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重典治乱、壮士断腕、猛药去疴的胆魄和气度,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反腐大幕。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力度之大、查处人数之多、官员职务之高,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可以说,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大成绩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风气也一直高度关注,多次对基层风气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特别是要抓住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放,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当前,从上级通报的问题和本级检查的情况看,不正之风还没有根除,“小表示”“小便宜”和“礼”尚往来、见“微”不怪等现象依然存在,“微腐败”禁而未绝。
(一)“微腐败”易发多发
当前“微腐败”呈现易发多发态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微,乱用权力的行为小,一点点、一滴滴,打个“擦边球”,玩个遮眼法,捞点小好处,例如有的党员干部雁过拔毛,利用节日等时机,拿点部属带的土特产,收点购物卡、小红包,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二是近,多半行为都发生在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 ……略…… 败”,首先要找准滋生“微腐败”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挖一挖“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在哪里。
(一)挖一挖思想认识的误区
一是思想上还存在模糊认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有人说:“就我犯的那点小错,领导们都看不上眼,我贪得那点跟大老虎比,九牛一毛,何必那么认真,像我这样的太多了”,有人说:“我只是借用,又没贪污,违规收入都退了,还处分我干嘛”,还有人说:“我犯的这点错至于‘上纲上线’吗?如果按我这样处分,那有些人的处分得了多得没法计算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有的金额极小,但都要对当事人也都进行处理, 所以“微腐败”不会因为金额小影响微而不会受到处罚,从本质上看,“微腐败”表面上看起来再小,本质上也是腐败,都是在侵害群众利益,侵吞国家财产,都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破坏,都要付出代价,对于这一点,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干部骨干存有补偿心理,认为“不占白不占,白占谁不占”,基层条件这么苦,自己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有的认为“小错无关紧要”,自己平时干的不错,即使犯点小错也无伤大雅的无知心理。殊不知微腐败是腐败的前世,腐败是微腐败的后身,多少落马_的腐化堕落,是从“微腐败”开始,不少身居_要职的党员干部落马后发出后悔叹息声:“如果当初有谁及时制止我,给我提醒告诫一下,我也不会堕落到如此地步”。量变到质变,贪腐都是从小贪开始,逐步走向大贪,一步步滑落。而当前,还有个别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对监督工作装糊涂、搞应付,甚至设障碍,令人警醒。
三是掩耳盗铃存在侥幸心理。落马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廖小波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记得刚到自治区交通厅工作的那年春节前后,市县领导来厅里,给了我一个3000元的红包,我放在办公桌抽屉里一个星期都没敢碰。”这是廖小波第一次面对红包的态度。落马的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说。“在(广东)省财政厅当副处长时,基层单位有时会送一点茶水费、红包,当时自己还会拒绝。当处长后有人送1万、2万元的红包、好处费时,心中非常害怕。”“不敢碰”、“诚惶诚恐不敢要”、“非常害怕”、“备受良知、道德折磨”,这些应该是官员们最初面对不义之财时内心的真实写照。然而,他们没能防微杜渐、果断拒绝,而是找“奖励政策”、“人情往来”这样的借口说服自己收下。这些违纪违法行为,都被自我安慰地定为“正常的人情往来”,最终在自欺欺人和心存侥幸中,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人民的罪人。讲到这里,我就想问问各位,如果是你,面对同样的红包,你是怎么想的,又会怎么做,会不会也像落马的官员一样,战战兢兢的收下?
我们在反腐斗争中打掉的“大老虎”,往往也正是从“微腐败”的“小苍蝇”中长出来的,许多贪官的第一桶金都是从“微腐败”中获得的。尝到了第一次腐败的甜头,就一发不可收拾,久而久之必会酿成“大腐败”、“大老虎”。相比之下,我们中间有的人员也抱着同样的侥幸心理,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干着“掩耳盗铃”的事。还有诸如“以往都这么干”的习惯心理、“别人都这么干,不止我一个”的从众心理、“法不责众”的盲从心理等,在这些种种不良心理因素暗示下,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微腐败”的“俘虏”,已经迈开了走向深渊的第一步。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躲得了一时,躲不过一世,不少贪官退休后几年仍被处理问责,更不用说我们更年轻的党员。
(二)挖一挖风气建设的短板
当前纠治“微腐败”,在风气建设上存在发动群众不够的问题,群管群防的态势还没形成。给上级带点小礼物,逢年过节请客吃饭,红白喜事收受礼金。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甚至觉得招待、吃请、送礼、送钱是增进关系和礼尚往来的需要。对于那些看似“合情合理”,又被“人情世故”所伪装的微腐败行为,大家貌似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无形中助长了“微腐败”的歪风邪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启示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治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破窗理论警示我们,对于身边的“微腐败”行为要加强监督,及时纠治,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把滋生“微腐败”的土壤清干净。微腐败虽微,但积累和扩散开来就会形成腐败风气,也会孕育更多的“大腐败”。
(三)挖一挖制度执行的漏洞
在制度执行上存在创新手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