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5月,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在X担任第一书记,从此开启了我的驻村生活。
从“机关小余”转变为“村中小余”,熟悉村情民意是前提。一年前,我还是令人羡慕的机关干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内容单一、工作时间规律,当我主动请缨要下沉一线驻村时,身边有不少的朋友表示不理解,都劝我不要去驻村,“余姐啊,你去驻村干吗啊?家里两个小孩不用照顾了?村里的苦你有想过没有……”虽然朋友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还是觉得驻村有驻村的精彩,趁自己现在还年轻,就该去闯一闯、试一试。
我拿着驻村文件 ……略…… 道从哪一项哪一条信息开始梳理起。
正当我犯难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到虽然群众基数大,但总体了解下来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也都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政策福利、就业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内容,然后,我就建立了“群众基本信息一览表”,并结合群众的不同情况,逐户逐人建立“群众急难愁盼清单”,并随之对应地建立自己的“每月任务清单”,形成了“1+N+N”的工作模式。
“妈妈,你在哪呀?怎么周末这么晚了都还不回家啊?”4岁的儿子在电话里生气地责问着。“快了,快了,你先睡觉觉哈,妈妈还在X工作呢。”我简单地回答了几句,放下手机又埋头开始整理今天向群众掌握了解到的最新情况。白天事情多,入户了解情况、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文明城市创建、乡风文明治理、外出争取项目资金……每一项工作都得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晚上回到办公室后,就对白天完成的工作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对第二天的工作列出计划,月底再逐一对照自己月初制定的“每月任务清单”进行“清账”,这样才能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同频共振、统筹推进。
截至目前,我同社区干部先后开展了政策理论宣传200余次,完成预警线索调查核实138条,申请“雨露计划”12人,临时救助8人,获稳岗就业补贴313人,获得补助资金215000元,获交通补贴727人,获得补助资金446500元,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从“吾本外人”转变为“我是老余”,践行群众路线是核心。驻村这一年以来,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在群众口中“称呼”的变化,从开始群众口中很生疏的“余书记”变成了现在的“老余”“小余”“余妹子”。我知道,群众对我称呼的变化,来源于对我的充分认可。这难免让我回想起,自己敲响第一户群众家大门时作的自我介绍,“你好,我是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余为,现在来向你了解一下相关情况,你看可以吗?”当时群众警惕的眼神我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随着自己与群众交心谈心次数多了,关系熟悉了起来,我才发现他们最开始对我的印象是多么“不堪”,认为我“话都不会讲”,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接地气。
而现在时不时会接到群众关心的电话,“老余啊,今晚就在我家吃晚饭哈,我包了饺子。”“余妹子,今早我去买了排骨,你中午饭就来我家吃啊。”“小余啊,昨天我亲戚从老家拿了点竹笋来,我和老伴年纪大了吃不完,你等会儿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