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伟大斗争精神在理论和现实双重维度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斗争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伟大斗争实践一脉相承,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主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斗争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的斗争立场,坚持策略灵活的斗争智慧,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坚定斗争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各方面_机制弊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同时,改革必然会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将“坚持发扬斗 ……略…… 深植于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内核。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论是在批判旧哲学及各种错误思潮的基础上确立的,是基于“社会公仆”“社会革命”思想建构的哲学精神。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运动形态,保证了共产党在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马克思指出:“如果这个时代以伟大斗争为标志,那它是幸运的。”恩格斯也指出:“矛盾绝不能长期掩饰起来,它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斗争精神的核心内涵和实践特性。斗争既是指矛盾双方基于各自价值目标的行动,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初心使命而进行的实践过程,在精神层面上,斗争体现为奋斗意志,斗争基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绝对性和长期性。
二、伟大斗争精神的历史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精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_同志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通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斗争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新中国和巩固社会主义_。新中国成立初期,党肃清了国民党_派在大陆的残余_,剿匪灭霸,镇压反革命,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新中国,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斗争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_同志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_障碍,校正了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斗争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斗争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斗争,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要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三、伟大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斗争意识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增强斗争意识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新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