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作为一支队伍来讲,关键在于强人,能够培养和凝聚起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从我们单位来讲,未来将发展成什么样子,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不是依靠办公场所多么美化、硬件设施多么完善,而在于在座的每名党员干部的能力,是否能够支撑起单位的建设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党员干部,我们党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才使我们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缘。作为当下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随着全面进入新时代,各级干事创业迎来了“好时候”。作为幸运的一代人,各级干部一定要珍惜机遇,一定要振奋精神,一定要苦干实干,干出一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来。
古人有一句话,我个人比较认可: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时时涵养人生定力,就一定也可以像过去的先贤一样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静气既是人生定力,也是党性修养。认真干事业、忠实尽职责,是体现党性修养、彰显人生定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事业追求凝聚在党的事业上,心无旁鹜尽职责、一心一意干工作。借此机会,我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四点希望:
一、扣好对党忠诚的扣子,立志做大事而不立志做大官。什么是忠诚?诸葛亮有一句名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意思是说忠诚和人的关系就像鱼和水,鱼离开水会死,而人 ……略…… 个人成功的背后都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这些成绩的取得,绝不是仅仅能凭运气获得的,如果他内心没有一种信念作支撑、没有一种“静气”做涵养,我可以断言他绝对走不到今天。三要岿然不动心坦然,淡泊名利意志坚。古人讲: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淡泊名利,自觉做到不求官位高,但求贡献大。我们每个人都各管一摊事,虽然岗位不太显眼,但说实话权力也不小。组织上把我们摆在什么位置上,我们就要在哪个岗位上尽心尽力,发光发热。职务的阶梯是个金字塔,越往塔尖数量越少,有的干部能得到提升,有的干部十几年如一日;有的干部进步快些,有的发展慢一些;即使同年入职的,也会在职务上有高有低,在进退上有先有后,不可能齐步走。职务上有差别是正常的。这种差异,既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人才队伍建设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需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多想想组织的培养,多找找自己的差距,这样就会多一些平和,少一些牢骚和埋怨。要选准“比”的参照系,解决好“和谁比”“比什么”“如何比”的问题,与革命先烈比贡献,就会在精神上知短;与困难群众比生活,就会在物质上知足;与先进典型比作为,就会在工作上知低。董必武同志有句名言,他常说:“我就是一块补丁,党把我补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起一点作用。”我们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补丁”精神,党叫干啥就干啥,力戒自我设计,切勿醉心于晋升的路线图,对当干部有限、干事业无限这个朴素的道理理解透彻,多想想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多为组织分担一些忧愁,时时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崇高追求,把党赋予的工作任务完成好、落实好。
二、敢挑攻坚克难的担子,甘入苦海而不拈轻怕重。党员干部要挑起千钧重担、干出一番事业,学历阅历固然重要、理想激情不可或缺、干劲闯劲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有了事业心责任心,就不会一遇到困难打退堂鼓、一遇到挫折就意志消沉、一遇到压力就寝食难安。一要勤奋学习,提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我们部分年轻干部,岁数不大却也跨入“油腻”行列,“跑不动”“坐不住”“站起来不能讲、坐下去不会写”,开展日常工作制度规定不掌握、工作思路不清晰、方法套路不熟悉,能力素质无法胜任岗位需要,完成工作只能是“疲于应付”,工作标准难以得到组织和领导认可,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也可想而知。而提高能力素质,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加强学习,学习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更是强能之源、为政之要。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放弃学习就会“透支”知识而被淘汰,就等于放弃了进步。从社会学角度讲,岗位就是一个人的“饭碗”,没有了岗位就等于丢掉了“饭碗”。前几年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我们必须常怀“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认真按照工作所需、岗位必需、发展急需的要求,自觉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岗位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每项工作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不仅要向领导、向同事学,也要在工作岗位向实践、向群众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国学大师王国维讲,古今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一是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其二是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其三是坚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毅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认真领悟王国维讲的“三种境界”,切实在学习上做到“三化”,即工作学习化,工作之余挤时间勤学,结合工作深学;休闲学习化,把每年110多个双休日、节假日抓住,苦学实学;生活学习化,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当“一日三餐”来享用,当一种乐趣来享受。二要锐意进取,有所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就是要在共性要求与单位实际结合上下功夫,它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强弱、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工作作风是否优良的重要尺度。当前,一些同志工作缺乏创造性,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套路、老办法;习惯于照抄照转、上下一般粗;习惯于拍脑袋、想当然,搞花花点子,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质量效益,影响单位建设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同志有懒汉作风,思想不艰苦造成的。现在社会上始终流传一句话,就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这是对锐意创新的一种很好的诠释。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把反复的事情做的不反复,这是一种本事同时也是一种人格品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要强化这种锐意创新意识,确保本职工作出彩出色出众,力争让自己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成为精品。三要甘于奉献,勇于攻坚。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作为党员干部,应自觉把奉献当义务尽,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现在工作节奏快、标准要求高、加班加点多,一些同志看到别人休息娱乐,自己仍在加班加点,有种吃亏感,总觉得比别人干得多。其实,“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失”在小处,往往可以“得”在大处。加班奉献确实辛苦,但牺牲的只是眼前休闲时间,得到的却是长久的能力素质提升。有的年轻干部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对本职业务精通,但他们现在的能力素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这是加班熬出来的、工作干出来的、任务压出来的、困难逼出来的。有句话说得好:不怕你不努力,就怕比你优秀的人更加努力。有“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吃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